11月7日,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一局”)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等发布多条司法高风险警示。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建一局涉各类民事案件共计12009件,裁判文书8428件,被执行案272件,被执行总金额达5.7亿元。其身为被告案件数量9506件,涉案金额111.87亿元;仅2023年以来各类案件已达2969件,占比30.06%。案由多涉买卖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票据追索权等。
2021年至2023年三年间,分别为1837件、2771件、2974件,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每天应对近7件诉讼。
中建一局与北京庄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庄胜公司”)于2005年产生的合同纠纷案便是其中1件。
从2006年9月28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第989号调解书,确认双方所履行的具体内容后发生法律效力。到2021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1)最高法执监225号执行裁定书,撤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0)京执复178号执行裁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京01执异65号执行裁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8)一中执字第128号、(2009)一中执字第299号公告;驳回北京庄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出的要求驳回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申请的异议请求。
历经17年的诉讼路程,其程序上经历了起诉、应诉、调解、申请执行、执行异议、申诉再审等。管辖级别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初审(一审),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二审),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再审;一纸调解书,引发各级诉讼裁判、执行文书15件。
法律人士蔺文财认为,任何一家企业避免不了遇到起诉或被起诉的民事案件,但是应对上万件案件也实为罕见,诸多诉讼不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疲于奔波,还对其声誉及其“征信”存有负面影响。法律不禁止正常的诉讼行为,但繁重的诉讼对企业的运营会带来不利的后果,甚至会被拖累至破产。他坦言,若不是中建一局这样大型且有实力的建筑企业支撑,常年累讼拖垮一个企业并不是传说。
据了解,中建一局成立于1953年3月1日,法定代表人为吴爱国,注册资本为100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技术咨询;工程技术培训;工程技术服务;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等。该公司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0%;有130家对外投资企业,多数与房地产关联,包括中建智地置业有限公司等。
其实,令众多建筑企业“羡慕”而又望尘莫及的是其拥有住建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所谓的“双特”资质企业。中建股份旗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子企业之一,其业绩在业内也属可圈可点。
但房地产的动荡对中国建筑的盈利能力形成拖累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据机构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中建股份旗下8个工程局总计权益拿地金额513.6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415亿元的拿地金额。如果加上中建股份旗下的上市公司中海地产,整个“中建系”2023年前10个月销售金额达到3910亿元,权益拿地金额达1410亿元。
另据中国建筑2022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建筑在营业收入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利润总额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降,为888.35亿元,同比下降12.1%,比2020年下降5.8%。同年,中国建筑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也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降。
2023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地产业务的毛利率进一步降至18.1%,中国建筑利润负增长的局面仍未改变。如今,这一情况已持续至第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