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乐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建设

2013-09-12 13:16:58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中房网讯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民生,积极发扬边境经济与人居环境建设联动的成功模式。9月9日,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与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二连浩特)人居环境建设专家论坛暨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签约仪式”胜利召开。该论坛以期通过共建活动,实践调查、专项研究、学术交流等,把握城市发展焦点问题转型,积极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凝聚力的新型口岸城市。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建设》报告,以下为报告实录:

  苗乐如:尊敬的张司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论坛,下面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早在201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天津调研时就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共同提高。2012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去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个月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想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型城镇化既是回补历史欠帐的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近十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突飞猛进,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1.27%,首次突破50%,表明我国的社会形态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同时发展了设施城市657个,超过800万的城市30个,其中13个城市超千万人口。建制镇19683个,乡级行政区4万多个,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但是需要我们清醒看到的是:我国城镇化率是按照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的数字或者口径统计的结果。这其中包括了实际在城镇中生活的三部分人:一是城镇非农业的人口;二是进入城镇务工半年以上的人口;三是从其它地区移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这三部分人口加起来超过了13亿的一半。在户籍管理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口中,一是因为没有城镇户口享受不到城镇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二是部分务工人员难以支付城市生活成本,不得不再度回到农村。最近有一个叫做“啤酒指数”,就是喝啤酒的人数从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向农村转移,说明了务工人员喝惯啤酒,现在没在城里,工作没有继续下去,回到农村,反映了这样人口移动的情况。三是壮劳力进城,农村成了只有老人和妇女、儿童的空壳村,农业难以发展。这部分人员大约涉及到2亿6千多万人,这就是传统的城镇化所做的欠帐。

  上述情况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三大弊端:一是人口向特大城市过渡聚集,造成“城市病”的发生;二是留在城镇非户籍人口缺乏劳动技能,又没有社会保障,成为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三是临近城市周边的许多农民,因为既可以进城务工经商,又可以家住农村,享受宅基地,集体经济分红,承包经营地等农村经济利益,而不愿将农民身份改为市民。

  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补换历史欠帐,消除上述的种种弊端,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职能、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其内涵有四:一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要素相协调的城镇化;三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常住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同步到位、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对此国家发改委徐绍史主任在第二十二届群众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所做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报告,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些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把握的重点。这是一个方面。

  (二)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推进人的城镇化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做好顶层设计,鼓励地方实践,既改革户籍管理为中心的社会管理制度。户籍改革要从最需求,最急迫的人群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小的中小城市和城镇突破。也就是说要率先解决现在已经举家在城市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落户,全面放开本地,在当地农村进城落户限制。我个人觉得要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城市,因为我们总是在倒腾这个事,国际上根本不是我们这个户籍管理,据我了解现在只有朝鲜,中国,还有非洲的实行户籍户口管理,其它都是居住证管理,像有条件的地区干脆实行居住证管理就可以了。这样也解决了刚才说农民不愿意改市民,有些进城想改市民改不了的问题。在这种改革当中允许进城农民保留或有偿流转宅基地,承包地的红利分配的权利,同步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问题。

  从机制、体制上第二个重要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加快推进用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同市、同地、同权,合理调配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以现有的常住人口为依据,调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就是说明年新增建设用地,我原来在北京还管过,在国土房管局当局长,后来因为土地垂直管理了才跑住建委,刘淇说我过去合适,服从组织安排。我们明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都是有数的,都是根据占补平衡一系列要求推进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吸纳了外来人口,你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考虑到新增人口的规模。我个人还觉得因为探索“人地挂钩的政策”。新增用地的规模除了按照新增人口考虑,是否能够对当地城市吸纳外来的这些务工人员,他也不回老家了,他老家的宅基地能不能作为土地指标,都是建设用地指标,带到这个城市来。这样使个人能够随户即落地,做到人地挂钩,来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用地矛盾。三是要研究确定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扶植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各业同步发展。就业人员同工同酬,要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信贷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使农民成为市民,使农村社会管理社区化,实现农村与城镇的友好对接。

  (三)、新型城镇化要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先,而绝非单一的发展房地产业,甚至盲目地圈地。房地产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到2030年应该城镇化率达到65%,或者70%,那么二、三十年期间,将新增3亿左右的城镇居民。加上现在说欠帐等于6%这个数,那么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必然的,那么城镇化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城镇化绝不是房地产化。一些城市地方把城镇化理解为房地产化,经济发展依赖房地产,盲目造新城,摊大饼,土地城镇化,也就是说把用地的数量,快与人口转化成市民的 ,转化成城镇人口的这样的一个数量,这是不行的。要改变房地产业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方式,低质量发展城镇化的做法。对于房地产业开发企业,不能一听城镇化,光算每年一千多万人进城人口能盖多少住房,我认为首先应该发挥开发企业资金积累,他有钱了,有精干的经营团队,以及成熟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带着这个条件,带着这个力量去参与推动当地的产业,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业助成。其次要承担城市建设改造的任务,同步服务住房条件的改善。这是第三个方面。

  (四)、新型城镇化要坚决注重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推进,不能人为地来确定,或者提升城镇化的速度。推动城镇化是一个结果,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进城的全面落实。推进城镇化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两只力量的友好,或者叫协调、结合,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在加大政府对城镇化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地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多种形成的民间投资模式,更多的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在优化城市群布局当中,但是在城市群的建立当中,应该改变层级低的城镇,城市资源比如说土地,被单向的集中到层级高的城市,这是有点文言文,简单说县级市,地级市集中了,别光把县级市的地拿走了,资源统筹了,产业布局弄走了,最后人保障也好,公共服务不管了,这是不行的,应该同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科学规划,多规融合,理性的推进。所谓的科学规划城市群或者城市自身发展,但是一定要坚持城市的差异化定位,互补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多重规划的融合。城市政府,地区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力而进,不搞拍脑袋的城镇化。这是第一个有四方面的认识。

  第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历史结晶,更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人居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关注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与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人居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主线,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才能有利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面临重要的挑战。人居环境建设应围绕新型城镇化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限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城市建设要注重内涵,体现特色,不能千城一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定位要明确,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人文历史,人文传统,优势特色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应该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重视对既有建筑的维护改造和环境整治。保护生态环境和利历史文化遗产,避免大拆大建。房地产开发与基础建设应该相辅相成,更多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同步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水平。这方面也有四个要点:

  (一)、坚持科学规划和政府定位,完善空间布局,倡导产城融合。传统城镇化把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丢掉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本意,兴城不兴业,城市规模平面扩张,功能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甚至无业,无人。以人居环境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倡导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配套,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要根据城市定位,城市实际和未来的趋势,制定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积极转移提升现有产业,最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繁荣服务业相互支撑和互补的发展道路。要通过对土地、科技、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等优化配置,引导产业群,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聚资源扶植新兴产业,培育城市品牌和形象,增强行业的产业的竞争力和城市辐射力。强调土地利用高效和集约,提高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率。要从大区域发展的视野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带着城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文化现状等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来确立城市的准确定位。要科学编制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着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忽视规划会带来不仅是千城一面的浅层次问题,更重要的是导致一些城市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无法承载城市发展,不得不重新更新,以及众多的雷同,前瞻性欠缺这些现象。从未来看,缺乏城市特色和人文文化条件的体现,将可能成为新的规划软肋。鉴于出席于本次论坛有许多规划设计专家和地方的当家人,在这里我想转告大家一个可能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重大问题的一个题目:就是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中国民族建筑的文化传承怎么看待?当然我也去过满洲里,还不只一次,满洲里旧有建筑改造全部是欧洲风格,昨天我跟市长在一起的时候,二连浩特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没有交流,是不是也带给我们自己的为载元素。我想在这里说,有些专家,有些开发企业交流当中提出来,在中国的内地一些城市,在很多旅游区,民族地区搞的大量的建设是否搞的欧洲风格合适,看着很新鲜,那么作为中国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传承的是什么?所以我想作为一个论坛,在这里提出,请专家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二)、统筹制度改革,综合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新型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只有劳动力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空间转移,而不能让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落地入户,就业生活,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实际他的生活质量没有提高,人居环境没有改善,这样的城镇化是不行的。所以要统筹制度改革,综合配套,核心是要赋予外来常住人口完全的市民权。一是应该实现政府决策向公众服务方向的切实转变;二是强化社区服务管理,把社区作为城市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三是要推进城市主体的多元化;四是要保持服务内容与时俱进。

  第三,完善住房双轨运行,探索房地产行业长效发展机制,实现住有所居。住房问题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人的城镇化重要标志,安居才能乐业。推进城镇化,房地产服务住有所居的任务更加突出,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住区格局,有效保证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应明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住房政策,支持他们的住房消费,符合表现的应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使他们与市民共享住房改革的发展成果。要优先住房公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有效供应,积极发展二手房和租赁市场。我很赞赏或者很赞成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廉租房的政策,而且给这些住户以购买相应的产权的这样的安排和政策措施。在这方面积极来探讨,当然还要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条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管理的社区化,农民生活的市民化。

  最后,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建设绿色宜居城镇,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集聚产业和人口。鼓励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染、噪音等污水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其中对特殊生态树种的保护,城市绿化建设,减少空气污染,城市垃圾的收集处理,噪声治理,水环境的治理与污水源化等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在这方面我特别觉得二连浩特有特色,城市发展从整个的城市管网,污水回收来看,形成的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针对缺水的环境条件,这个安排是有前瞻性的,非常科学的。另外要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推进能源节约利用,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的工业化,革新传统的建筑弊端。二连浩特我上小学就知道是个边境的出国土地的口岸,地方小名气大,是欧亚大陆交往的历史结晶,是新中国对外开放建设美丽中国的边垂口岸重镇,祝愿二连浩特作为把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之后,在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当中再上一个台阶,成为二连浩特的一个明传中国的品牌。不妥的地方请大家质证,谢谢!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
Baidu
map